
【人物简介】:
现任亚洲通讯社社长,活跃于中日之间的一位资深媒体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海洋学院前身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曾经担任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中国大陆著作代理人。199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1997年出任日本时报副总编辑。2000年创办并出任亚洲通讯社社长,次年创办日本唯一一份专业报道中国经济的日文报纸《中国经济新闻》,2010年创建中文日本新闻网站—日本新闻网。
【人物观点】:我很感谢我的母校,我对母校寄予了很深厚的感情,因为没有母校的培养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身优秀的东西,虽然我们有国籍的区分,但如果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最优秀的东西集中到自己身上,人生自然完美。
做人要实在,做事也要实在,对人对事以诚信为本,这是最基本的。诚信和诚实,是我在日本这么多年学到的一个最大的东西。
想出去看看世界,一个简单的愿望,但有着不简单的目标,希望自己未来在这个社会更有资格或者说更有资本。22年前的1992年,徐静波终于在一位东京大学教授的推荐下,实现了他的梦想。那年,他30岁。
如果说留学梦是一直存于心底的期待,那么留学路则是起始于一个很巧的契机。那时的徐静波虽然在教育局机关工作,但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出版了两本书,还创办了《舟山教育报》。机缘巧合,在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上,他遇见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教授说,你应该到日本去研究亚洲文化,我帮你推荐。
贵人!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中是多么需要他的存在!
都是留学,意境已然不同
东京大学教授的推荐开启了徐静波的留学之路。但之后在日本所有的路,徐静波必须自己走。2009年,徐静波送儿子留学澳大利亚。在留学热潮依旧高涨的今天,徐静波有着太多的感慨。
在孩子的教育上,徐静波一直有自己的主张,“儿子要恶养女孩要娇养,因为男孩子是要顶天立地的,无论是事业也好家庭也好,男人是一个擎天柱,你要给许许多多的周围人一个很坚强的力量体现。男孩子如果不吃苦的话,那么要支撑这个事业,支撑这个家庭是做不到的”。即便经济条件允许,徐静波依然坚持不愿意打工的儿子自己挣生活费。“我不支付每月的生活费,让他自谋出路,他只好去打工。打了工以后,他感觉不一样,他跟我说他在酒店里当个大堂经理,现在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去提升自己的服务精神。我觉得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有很大帮助,不管怎样,自己努力创造人生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我觉得那时我们出去留学,跟现在的出国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那候我们确实对世界不了解,比如对日本,我们的印象只停留在高仓健什么的电影镜头当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或者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很大,所以那时我有很强烈的愿望,去看看世界。当时我在机关工作,但我总觉得我们舟山太小,比较落后,所以更有必要去看看世界。”
“我们那代留学生和现在留学生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那时我们收入很低,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差,几乎和我同龄代的留学生出去以后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学习,而是如何生存。所以我们在海外都是要端盘子、洗碗等,自己挣学费,也不单是学费,生活费都得自己挣,很辛苦。所以那代留学生能够坚持下来人的不多,好多我的同学都在中途放弃了,就退学,甚至有的成为黑户口。我当时有个信念,觉得既然我出国留学了,一定要学点东西,不然难以见江东父老,就是凭借着一定要学点东西的信念,所以我坚持下来了。”
回顾自己22年前出国留学到现在的人生经历,徐静波觉得在日本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坚持和忍耐;诚信和诚实。这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海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进行了许许多多的人生的奋斗,但我们留给了下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种海外精神,无论是回国工作还是继续留在海外,我们最终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能够尽快地发展,尽快得繁荣。”
多重文化影响 世界观的再构建
日本文化不仅影响了徐静波的生活,更影响了他的思维思想。尽管当初三十岁的徐静波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很顽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毕竟他在日本生活了22年,他的员工也大多是日本人,多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以及环境的熏陶,世界观的修正和再构建是必然的。
曾经,他对中国大陆的一位演员与泰国总理英拉会面时的穿着进行了批评,并引发轩然大波。再回首,徐静波对那场争论很坦然。他说,这和我们如何看待日本,然后如何看待自己有关。“撇开日本侵华历史,日本在整个亚洲国家当中是最早向西方国家开放、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一个国家,结合本国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祥和的社会秩序。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尽管现在经济很发达,但我们的社会秩序或者说整个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其实我们许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像徐铮,他去见英拉总理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中国男性的代表,不单单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把自己穿得更加整洁一点,体现我们中国男人的一种涵养或者是一种绅士风度,我觉得这个是必须的,也是对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尊重,但是可能我们不太在乎这些细节,或者我们更注重一些内在的东西。但我总觉得内在东西最终是用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服装、发型或者谈吐来表现。我觉得,我们还有许多的距离。这或许是提升软实力上需要努力的一个空间。”
“中国的文化当中可能有太多的面子文化,买了什么汽车,房子有多大,住在哪个小区,这些元素在日本不能成为一个话题,也成不了一个话题,因为这些是你个人的生活,但是在中国我们可能会拿来做一种比较,或者说这些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样就显示出我们的某种浮华。”“我们中国人讲究调和,很容易就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所以有时我觉得在国内生活比较累,很多海外留学生到国内生活以后都会发现很累,就是人与人关系有点复杂。在海外,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上班的空间就是上班的空间,私人空间就是私人空间,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出现交合的,相互之间不会有太多的攀比。但我觉得同三十年前相比,我们已经进步很多了,中国这个社会再经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会向西方传统的礼仪社会、贵族社会或者说是绅士社会、淑女社会更近一点,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软实力会更大提升。十八大提出来的要提升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力,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可能我们会充分体现出来。”
爱的传递是相互的
“日本和中国的奋斗环境完全不同。日本完全靠你个人的奋斗。可能大家会给你好的环境,但如果自己把握不足,再好的环境可能也不能造就出色的人。”
以外国人的身份在日本办《中国经济新闻》时,徐静波困难重重,毕竟是外国人办日本的报纸给日本人看。“我就写了信给所有认识或者人家给我介绍的日本人,告诉他们我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办这个报纸。日本这个民族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不少日本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应该帮助他,应该成就他的梦,所以他们掏钱,当时订一年报纸要一万两千日元,算挺贵的,但在大家订阅报纸的帮助下,我顺利实现了报纸梦想。这件事情让我体味到日本人并没有我们以前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坏,那么凶恶,他们也能以最大人性的角度来理解支持或者说关爱你。”
印刷厂老板,是一位曾在中国打过仗的日本老兵,他可能因为那场战争对中国人怀有负疚感,所以允许徐静波欠三个月的印刷钱。除此之外,徐静波还碰到一位在河南开封当过兵的日本老兵,他后来是一位很著名大学的教授,他生病的时候把徐静波叫去,说:“徐先生,您能不能帮我一个忙。”他说他们家有片土地,他想把这土地捐出来建留学生宿舍,提供给中国的留学生居住,这事情现在还在进行中。两件事情改变了徐静波从小树立的一些观点。
“在国内的时候,我一直把日本老兵等同于日本鬼子,但到了日本接触到不少日本老兵,后来也采访了不少日本老兵,我发现他们在人生的晚年有许多愧疚感。我感悟到一点,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有许许多多暧昧的成分在里面,这个暧昧的成分导致表达谢罪的方式并不像德国或其他国家的那些人直接以流泪、痛哭流涕,或跪在地上来表达。他可能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忏悔心理。我想像这个老先生也一定在中国杀过人,但他到了晚年以后通过捐出自己的土地来表示向中国人谢罪的这个心理,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也让我改变一点,就是说,日本老兵并不等于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他是一个比较陈旧的概念,也就是说他代表了那个特定时期特定时代的那批旧军人。”
认真做一个新闻人
这些年,徐静波活跃于网络世界,开博客,开微博,成为网络上的大V。徐静波直言自己并没有刻意经营自己的网络形象,开博源于网络公司的邀请,但粉丝们的支持和网络世界独有的魅力点燃了徐静波的激情。他觉得“既然开了,首先要对得住你的粉丝你的读者,所以勤快地写变成很重要的事情。”勤快地写,勤快的地分析评论,一篇篇,道出对社会对国家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徐静波写的几乎都是原创,他希望把自己感受到的或者想表达的传递给粉丝们,他觉得这样比转化人家的东西更直接更可亲一点。
徐静波创办的亚洲通讯社主要是为日本和中国媒体提供新闻稿,包括视频稿、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两岸三地以及欧美媒体都有合作。通讯社有自己的报纸《中国经济新闻》,它也是目前唯一一份专门报导中国经济的报纸,受到想了解中国经济的日本企业欢迎。“日本自己的主流媒体在报导中国经济时往往把经济新闻做成政治新闻,有许多负面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立一个完整真实的立体的中国形象,以便于日本人真实地了解中国。”
从1997年开始采访北京两会到今年为止,徐静波已经采访两会十七年了,而且他表示还会坚持下去。“我觉得做新闻,一定要自己在第一线,也就是说,这个社长应该是专家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更希望自己永远做一个媒体人。这次奥巴马访日也是一样,我一直在第一线,带着记者跑,我觉得这是自己的第一工作,社长才是第二工作,我觉得自己做媒体是我的第一要务,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个东西我想我一直到老都不会放弃。”
徐静波现是日本国家俱乐部的成员也是国会成员,可以轻松进入国会里面采访,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而受到歧视。许多可以加入日本国籍的机会和条件,徐静波放弃了。因为“我一直觉得做中国人挺好。我觉得世界上要找出一个有五六千年文明的国家,现在在发生一个翻天覆地变化,你很难放弃它。日本虽然比中国先进发达,但我不想放弃中国国籍。虽然中国护照同日本护照、美国护照相比,签证有些不方便,但是我相信中国经过若干年努力,也能达到。”
不要辜负青春
大学时代徐静波的专业是中文,现在他的事业是新闻,其实都是同一个范畴。人生的每个阶段徐静波都“不安分”。大学里他一直当班长,涉猎很广,组织舟山历史研究社,研究舟山历史,带大家到宁波的天一阁等图书馆找资料。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在教委做机关干部,他都加入了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的因子,比如写书,比如创立《舟山教育报》。这些积淀都是成就未来的他的元素。
“母校给我最大的财富是教会了我离开老师做学问的技巧。去校外实践,许多老师给了我们帮助,甚至给我们掏路费,我觉得这个帮助造就了我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所以我很感激母校。”
“当一个人走进社会时你会发现,其实课本的知识只是你大学里面应该学的一半,更多的是离开课本离开老师情况下你自己还能不能做学问,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当时舟山只有一份《舟山日报》,但是舟山日报是给领导干部看的,一般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读物,我觉得舟山的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报纸,我觉得对孩子们的成长会有帮助,基于这个目的,我向教委领导提议办《舟山教育报》。在领导们的支持下报纸顺利创办了,但可惜没坚持下来。”
“我很想对我们的海院同学讲,年轻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在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要做违法校纪校规的事情的前提下,你有多大的兴趣爱好,你有多大的梦想,你尽管去努力,奋斗,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