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坚持海岛办学,围绕探索海洋科学、培养海洋人才、发展海洋产业做文章。2014年、2016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5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6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周云同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国家领导人刘延东、李源潮的亲切接见。
创新充满海味
海水制成的冰可以流动?海鲜冷冻数月后解冻品质如初?冷冻海鲜切割过程不升温?船舶海上碰撞后如何操作?这些有趣的涉海问题,都出现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
海水制取流动冰技术是归宏伟同学团队的佳作。“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有3年多,反复尝试添加结晶成核剂进行节能升级,考虑到食品安全和风味,一次次又进行自我否定,最终实现了0添加节能,目前该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有望推进海水流化冰在渔船上的应用。”团队技术负责人王振说。
温度越低,水产品保鲜效果越好。液氮温度为-196℃,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液氮使用成本高,同时捕捞阶段是水产品冷链的薄弱环节。学生团队设计了翻面装置,并对气流组织进行优化,让低温氮气先预冷水产品,经过验证节约液氮量约30%。该创新对液氮速冻设备在渔船使用的推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水刀切割作为低温切割技术已经被大众熟悉,但是为了增加切力,需要在水流中添加固体颗粒,限制了该技术在冷冻水产品中的应用。团队负责人赵德威同学说:“经过多次筛选,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可食用无异味的固体颗粒。同时,发现通过降低水流温度,并配置适当水溶液,能有效保证冷冻水产品在切割过程中不解冻,且切割面不被氧化,极大程度保证了肉质。”
随着航运业不断发展,发生搁浅或者碰撞后的船舶操纵中存在许多疏忽之处,容易造成“二次损伤”。“尾轴试验装置及研究结论有效解决了船舶事故后的应急操纵技术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船舶损伤的经济损失,提高船舶的生命力。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有新思路,好的想法,应该让这些想法和努力开花结果。”团队指导教师董良雄博士说。
创新关注现实
其实,无论是像“海水流化冰”这样的特色项目,还是其他的普通项目,创新团队都是着眼于实际,力图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
现今,海上溢油事故频发,泄漏的石油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我们对舟山各大港口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溢油事故处理方法存在大量问题,不能有效围油,污染了美丽的海洋。因此,我们觉得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项目团队负责人彭华超介绍说,“我们从鱼缸里增氧气泡获得了灵感,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气幕式围油栏”。同时,“海上清道夫”团队的同学们发现利用凝油剂可有效治理海上溢油污染,但现存凝油剂仍存在二次污染、凝油效率低、制备工艺复杂等缺陷。经过大量努力,研发出一种利用仿生方法合成的新型高效环保凝油剂。“尽管我们可能只在这里生活4年,但我希望等我老了,回到这里依旧能看到蔚蓝色的大海。”可见,创新来源于生活,大学生的奇思妙想,也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方便的清洁能源。LNG槽罐车运输实时监测是为了避免公路运输中发生泄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指导教师邓佳博士带领9名本科生迎难而上,建立了模型进行有效的预测,为新奥舟山LNG工程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添砖加瓦。
建筑能耗是能耗大户,建筑节能迫在眉睫。将相变储能材料应用于建筑领域最大的问题是液相物质易泄露,李磊等学生受到海洋生物贻贝的启发,通过仿生粘合,解决了装载量少,容易泄露、导热性差和储热量低等问题,技术推广前景广阔。该新型储热颗粒受到了宁波市鄞州科峰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认可,认为本产品的合成工艺和储能效果达到同领域先进水平,并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
舟山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生鲜无水速递”团队同学关注生鲜产品运输问题。“我经常想往家里寄一些海鲜特产。若是往快递箱里放些冰块保鲜,冰块会化成水,含水的快递不被快递公司接受,而用普通冰袋无法让生鲜均匀受冷,”他们从设计新型冰袋,到研制新配方的蓄冷液,最后改进了泡沫箱的封口设计。这些创新让“无水速递”这个构想,转化为一套完整的生鲜速递方案。
近几年来,浙江海洋大学创新创业成绩斐然,学校党委书记刘宏明并不意外:“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让越来越多的创业学子实现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