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的北蝉养殖基地。浙江海洋大学的储张杰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有着25亩的池塘,做泥鳅养殖研究。这泥鳅可是老出名的。储教授带领的泥鳅创业团队曾在2014年以农林畜牧食品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挑战杯”国家金奖。只是,今年,让储教授更有劲儿的可不是泥鳅了,而是这养泥鳅产生的废水!
从泥鳅养殖到泥鳅废水利用的转身
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60%以上,大量的养殖废水污染严重。储教授带着学生对浙江多家水产养殖场的废水进行了测查,发现氮磷含量已经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标准。超标的废水断然不能够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传统的生物水处理方法有两个,一是好氧法的脱氮效果好,但是日均处理量有限,且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二是厌氧法对有机质的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对氮磷的处理有限。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一个夜晚。养殖专业研究生何竺柳回忆说:“大概晚上10点多时,储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关于养殖污水处理,有个值得研究的思路。”
于是,跟随着这个点子,诞生了以水产养殖专业的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参与细节研究的七人团队。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开发了一套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这套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是由生态沟渠和生态湿地组成,养殖池的废水先排向生态沟渠,利用生物菌剂进行第一次降解,再排向生态湿地,利用生态湿地中的动植物进行第二次吸收,经过处理的水重新注入养殖池塘中,该系统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真正做到了零排放。该统现已拥有五大专利,其中三项已获授权。
应用前景曙光频现
该技术在南美白对虾海水高产养殖中也得到有效应用。对虾养殖的细菌性疾病的高发和废水排放一直困扰着业界,据储张杰教授介绍,利用本技术,定向筛选及培养虾池土著菌类,利用生态调控手段使水体中培养的土著菌成为优势群体,能够降解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有害菌的繁殖产生抑制,控制对虾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高密度健康养殖的目的。另外,利用土著菌类提高对虾池塘自净能力,通过与贝类养殖结合,能够降低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目前在舟山、宁波的3家对虾养殖场开展应用。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投放市场。在浙江台州和嘉兴的2家水产养殖场建立了中试基地,养殖池20亩,其中10亩养殖泥鳅,5亩养殖乌鳢鱼,5亩作为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将有机废水变废为宝(饵料生物),被养殖生物利用,每亩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可为农民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益。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靠谱的师生团队
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傅冠学,从大一就主动要求跟着储教授在养殖场实习。他也是这个学生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菌剂在实验室研究成功后,我们就去养殖基地操作。我们在生态湿地种植了一些农作物,泵入养殖废水,并投放水产苗种,一段时间后捞起来看生长情况,看没有投放饲料的情况下菌剂的应用效果,看废水排放的东西对他们是否有用。我们很欣喜地发现投放的水产品在养殖废水中生长得很好。我们每过一段时间采取样水,通过对比,发现水的变化非常明显,氮磷含量大幅下降,说明实验是有应用效果的。”他表示自己已提前进入就业状态。
研究生何竺柳是团队的军师。“我现在很专一地做养殖废水治理研究。储老师的想法产生后,我长期就在水产实验室做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和效果研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反复去野外进行实验验证。” 在养殖废水研究的坚持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快乐。
成长路上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团队成员提到在做微生物菌剂的发酵和培养时,查询了很多文献资料,进行了很多实验,并需要结合实际的生产考量成本。
从水产养殖科研团队转而发展到养殖废水处理的科研团队,储张杰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们在全省治理劣水战役中打了漂亮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