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与试验”现场考察及自验收研讨会近日在舟山举办。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浙江海洋大学等单位联合研究开发,项目在潮流能轮缘发电机系统、功率变换与控制系统、导流罩能量捕获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为潮流能发电提供了另外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技术。
“所谓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技术,就是将导流罩、发电机及叶轮集成为一个整体,利用海洋潮流来发电的技术。”参与该项目的浙江海洋大学潘洪军教授说。团队经过多年探索,研发出了开放式结构潮能发电机,该种结构电机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各种恶劣海况实现稳定有效的发电,其性能明显领先于目前液压式电机、变速箱式电机、垂直轴式电机等结构的潮流发电设备。
在浙江海洋大学西轩岛科研基地海域,“中科海电一号”发电平台平稳地矗立在海面上,轮缘驱动技术的工程样机系统已经在此持续运作100天。来自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等单位的十余名潮流能专家共同见证了轮缘驱动技术如何从大海中获取电能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新型水下潮流发电技术,轮缘驱动捕获海洋能的效率非常高,基本上不需要人工参与维护,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发展前景。”作为专家组成员的华中科技大学王军教授对该项技术给与了充分肯定。
“它移动方便,检修工作量也小。”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王海峰介绍,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模块单机体积小、重量轻,可以灵活采用漂浮式安装方式或进行阵列式布置。样机海试三个月期间,检修次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预计使用年限可以达到20年。
“中科海电一号”发电平台最多可以搭载6台发电机,如果全部运行,能够产生45千瓦的电,足够20个家庭的日常电量使用。目前,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样机产生的电能已经可以应用到实际当中。在离“中科海电一号”平台不远的西轩岛上,一个虾池需配备增氧机、水泵、加热器以及照明灯,这四种仪器使用一个昼夜的电量大约需要24度,这个电能完全是由潮流能发电平台供应。
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偏远海岛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节约柴油等燃料的消耗。同时作为零污染的产能技术,还可以有效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下一步,项目团队还将进一步优化轮缘驱动潮流能发电机,为这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做准备。(陈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