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处都在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者论坛,学者也都在参加不同主题的学术论坛或研讨会。但举办方究竟应该怎么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论坛?学者又应该怎样参加学术论坛或研讨会?在2016年7月10—11日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的“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舟山论坛”上,中国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教授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上,就什么是“好论坛”、“好专家”和“好听众”发表了自己独到、独特和精彩的见解。作为论坛承办方的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整理了他的致辞录音,以飨读者。
沈满洪校长认为,
1、一个“好论坛”一定要注重论坛上的学术互动环节
无论是主题报告,还是研讨分会,在专家报告以后,都要允许与会代表对专家进行提问。作为听众,在听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想法设法找出问题。对于听报告的人来说,如果在专家作完报告之后,能在报告当中抓住一个自相矛盾的点,或者抓住一个报告人没能讲清楚的方面,或者找到这份报告中还不够完善的地方,并在论坛上公开地提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那你就是一个高水平的代表。这样一个问题的价值与影响力并不亚于一个十分钟的主题报告。对于作报告的人来说,问题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报告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来巧妙地回答好这个问题?这就在考验报告人研究问题是否透彻了。专家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是学术论坛的高潮部分。互动的状况越好,论坛的质量就越高。
还有,学术论坛要办好,完成论坛的主要目标是关键。一个好的学术论坛要能促进学术成果的涌现,促进学术研究的合作,促进学术队伍的建设。学术论坛一般都要以文赴会。没有论文,就没有资格与会。且只有论文通过审核之后,才有资格参加学术论坛。而后与会代表们还要想方设法把参会论文转化为一个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还有,论坛还要促进学术研究的合作。通过论坛,我们可以了解同行、各界学者正在研究什么。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这些学者彼此之间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交流合作的。现在,高水平的研究仅仅依靠单个学者单枪匹马的奋斗,往往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学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论坛要促进学术队伍的建设。这次论坛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上次会议的五六十个代表。这次会议到会的代表有将近一百个,提交的论文也有七八十篇。这是我们非常乐于看到的。而在学者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年学者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我们通过举办这样的论坛,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舞台,将促进后继学者的快速成长,并使得学科的发展和科学的研究已经后继有人,而且还能一代超过一代。
2、一个“好专家”一定不要“念稿子”而要“讲观点”
论坛也好,研讨会也好吧,其核心一个内容就是专家的报告。无论是大会的主旨报告,还是小组讨论的发言报告,报告人发言的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把这个报告做好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首先是,报告人要“讲”而不是“念”。讲得再差也要比念得最好要更好。学术论坛一定要学会讲解,而不要念稿。稿子是不用报告人念的。与会代表自己看PPT或者论文集就可以了的。习惯念稿的专家,应该立马放弃所有念稿的准备,应该积极准备构思讲解。
其次是,报告人要讲观点、思想和结论。论坛作报告的时间是有限的。高质量的报告就是要求在给定的十分钟或者是八分钟这样的时间内,把要讲的话和报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大家。如果只有十分钟的报告时间,报告人到八分钟时如果还没能将报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大家,那么这个报告就是失败的。他起码是没能组织好语言和利用好时间。这要求报告人在作报告时必须要捡核心挑重点地讲观点、思想和结论。而一般性的介绍则不宜过多出现在报告中。报告人还要善于把创新点准确地展示给与会代表。与会代表之所以愿意花时间来开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从同行里获取一些最新和更新的信息和知识。
第三是,报告人一定要遵守约束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个精彩的演讲。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规定时间是约束条件。怎样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之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突破时间,意味着突破约束条件。在学术论坛的发言中是不被提倡的。一般来说,按照正常语速,报告人在十分钟内大概可以讲2800个字左右。报告人其实可以自己算一算在规定的这几分钟发言时间里,按照适合自身的语速,可以讲多少个字,这些文字又能够表达哪些思想和观点。这样的方式或许会有助于报告人构思发言内容。
3、一个“好听众”要用怀疑、批判和研究的方法去“听”
实际上,论坛会也好,研讨会也好,不仅仅是报告人在讲,更重要的是与会代表还在听。这个听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式的听,还必须是一种主动的听。什么是主动的听?主要是要用一下三个态度和方法去“听”。
一是参会代表要学会用怀疑的态度和方法去“听”:报告人是这样讲的,我能不能提出与他讲的观点相反的观点?他是这样证明的,我能不能拿出一套更加简洁的方法来证明?二是参会代表要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去“听”:报告人讲的是这样一个结论,我能不能在现实当中找到反例?能不能在理论逻辑上找到瑕疵?能不能在报告中找到自相矛盾的东西。三是参会代表要学会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去“听”:报告人的研究成果对我自己的研究到底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借鉴作用。如果说能这样来听一个学术论坛,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学有所获。
沈满洪校长的这番内容丰满、意境深远、思考深邃并且系统和清晰的话,给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的主办者、报告者和听会者很多醍醐灌顶的启发,也给本论坛——“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舟山论坛”可以成为一个产生学术之外学术感的论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点。我们希望“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论坛”能率先在这方面做出范式。一年一度的本论坛也将由此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欢迎,进而熏陶学术论坛或研讨会的主办者、报告者和听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