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主页

新区研究中心

 
 
 

浙江海洋学院大型头足类研发取得新进展

2013-07-28 王鸳珍 

突破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苗种繁育工作苗种成活率提高10倍以上

浙江海洋学院大型头足类研发取得新进展

本网讯 继曼氏无针乌贼研发取得成功,推动头足类增养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近期,浙江海洋学院又突破大型头足类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的苗种繁育工作,苗种成活率由普通的不足5%提高到近60%。

虎斑乌贼、拟目乌贼是大型海洋头足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自然条件下个体可达到5kg左右,是乌贼中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肉味鲜美,品质较高,为乌贼之上品。近年来不少高校与科研院所对其开展苗种繁育研究,但尚未取得成功。据长期从事头足类研究的二级教授吴常文介绍,自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卵孵化后,长到2 cm长的幼苗的成活率是瓶颈,一般该幼苗的成活率不足5%。

头足类增养殖是浙江海洋学院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率先突破了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开发了增殖放流、标志跟踪及产卵场生境修复技术,使浙江沿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迅速得到恢复。2011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挖掘头足类资源,学校以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项目和浙江海洋渔业局水产种苗项目为依托开展了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苗种繁育研发工作,并在温州苍南和福建宁德建立了苗种繁育基地。

经过2年多的努力,学校小项目做大课题,虎斑乌贼、拟目乌贼苗种繁育终于获得成功。2013年7月从广东捕获的100多头亲体里培育初孵幼乌贼7.6万只,采用自主研发的饵料系统及培育工艺,2 cm长的幼体的成活率高达了近60%。7月中旬浙江、福建两地专家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验收,证实课题组已培育出全长8.2-12.6cm、胴长5.6-7.7cm、体重45.0g-62.0g的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苗种近2万只,苗种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摄食旺盛、活力强。这些苗种,从受精卵孵化开始才1个多月时间,生长速度极快,可望成为优异的养殖对象,重塑头足类增养殖产业链。

上一条:我校船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下一条: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落户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关闭

     
热图推荐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