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海洋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摘要
海大梦这里起航:振奋人心的“三步走”战略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根本、师资建设为重点,坚持内涵发展、协同创新和国际化办学,按照三个时间节点,力求三个突破,实现全面提升,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海洋大学而奋斗。
二、战略目标: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争取大学更名成功。
到2018年建校60周年之际,取得师资队伍量、质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的明显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部分学科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国内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前1/3梯队,并在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建成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海洋大学。
三、主要任务
重点推进人才集聚、教育质量、科学研究、服务“两区”、国际合作和民生保障等六大提升工程,全面打响建设高水平综合性海洋大学的攻坚战。
——深化改革,着力优化办学体制机制。借力发展,着力构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育人为本,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长效机制,探索专业设置准入与退出机制,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五年内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教学建设项目,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规模达千人以上。推行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建立双硕士学位等联合培养机制。
——人才优先,着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五年内,以博士为主体引进人才300名以上,使校本部和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生师比分别控制在16:1、18:1以内。按照二级教授要求引进培养领军人才10名以上,按照三级教授要求引进培养学科或学术带头人20名以上。实施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海外名师项目,实施院士等专家特聘计划。选派2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所研修访学
——创新驱动,着力增强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重点推进海洋科学及技术学科群、水产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港航物流学科群、油气储运及海洋能源学科群、海洋人文社科学科群等6大涉海学科群建设。五年内争取1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10%、2个一级学科进入前30%。
争取新建若干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领域力争在省部级尤其是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上有新的突破。深入推进博士教授下企业下基层服务,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区域科技创新和服务载体,建成创新应用研究院和舟山大学科技园,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开放办学,着力拓展对外合作深度。建设若干中外合作研发平台,推进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学位互授联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跨国组合。选择境外相关高校,争取合作建立办学机构。
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使学校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合作共赢平台。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加大与大院名校的联系交流。充分发挥校友会尤其是青年校友会在开放合作办学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全体动员,着力构筑美好和谐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园文化精品工程,积极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氛围。完善校园服务保障体系,建好教师公租房和人才公寓,争取建成全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五年辉煌:从数据看发展
——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校更名工作已列入省“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综合排名逐步提升。
——学科建设特色明显:2008年、2011年,学校先后获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五年来新增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
——师资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学校共引进和培养教授52人、博士98人。目前,学校拥有正高职称人员103人,副高职称人员29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0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42人,钱江人才计划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4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教坛新秀6人;成立了舟山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
——育人质量稳步提高。5个涉海专业列入一本招生,5个项目列入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五年来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优势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师教育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立了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和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渔政局首批海洋渔业船员一级培训机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1045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
——科研水平快速提升。五年来累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1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进入省属高校前列。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授权专利539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首次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686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30篇,出版学术著作101部。新建了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
——开放办学积极推进。新建了国家科技部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与国(境)外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百名博士教授下企业下基层”行动计划,与浙江沿海企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国内外大院名校组建了40余个科技创新服务载体。与国内外涉海高校发起成立了“海洋教育国际联盟”。
——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条件建设类专项资金13058万元。后勤服务师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校本部、萧山科技学院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三大迁建工程基本竣工。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干部任免票决制度和干部选拔任用记实办法。学校荣获全省统战工作创新奖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研究中心”,被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