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主页

新区研究中心

 
 
 

郭建平:十三年科技扶贫如一日

2017-11-01 陈玲 

 

郭建平,浙江海洋大学副教授。2005年6月,受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派遣,他赴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进行科技扶贫工作,至今已担任十三届省科技特派员。

富山乡农业办公室主任牟建林说:“郭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在山里工作,通过他的技术指导和推广,高山锦鲤的养殖面积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养殖户的收入也提高了很多。”刚到富山乡时,富山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当前富山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六千元。而郭建平重点扶持的高山锦鲤养殖户,年户收入已可达十万元左右。因为突出的科研扶贫成绩,郭建平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当地政府的表彰,多次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今年,郭建平又被评为第十二批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海洋大学也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

13年的科技扶贫经历有多少回忆?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帮助农民找到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富山乡是黄岩最偏远的乡,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有19个行政村,农民以种植水稻和高山蔬菜为主,收入普遍不高。郭建平尽心、尽力改变了这个传统农业乡的面貌,使一大批山区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有一次,富山乡北山村的种养大户徐存宙田里养殖的鱼突然出现大面积发病,他打电话向郭建平求助,郭建平马上赶到他的田里,查看了鱼苗的情况后,给出指导意见。徐存宙说,他用茭白田养鱼,还有一部分的鱼塘,都是郭建平指导的。而用水田养鱼正是郭建平来到富山乡后推广的第一个项目。

他考虑着怎样将鱼引入水田,进行大面积养殖。郭建平说:“我原先做网箱养殖设施的时候比较熟悉鱼的养殖,所以觉得可以找机会养殖鱼,它能够做到一亩稻、一亩鱼,鱼和稻的收入是一样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建平把这个项目迅速推广开来。徐存宙说:“田里养殖鱼就和以前不一样了,种养殖结合,农药就不能用了,鱼能吃掉水田里的病虫,排泄物还能肥田。”就这样,养鱼户的水田肥料减少了,农药也不用了,农作物的质量提高,收入也增加了。“一亩田单单种田,则5千就是5千,我把鱼养殖下去,1百斤鱼,我卖20元一斤,就多了2000元收入。”徐存宙很开心地算着这笔帐。

台风天,大家都往山下转移,但郭建平却往山上跑,他说,因为担心鱼被冲走,要指导农民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冲走之后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发洪水的时候鱼容易逃掉,郭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鱼池,放了网,到洪水来的时候,把那个网一扎,鱼就保住了”。

2010年,这个乡在郭建平的指导下全面推广网箱养殖。另一养殖户徐存标说:“生活肯定有很大提升,从前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可以有十万元左右了。郭老师态度很好,叫他来就来,也没喝茶也没喝酒,帮忙都是义务的。”乡里的人对这个城里来的大学老师都非常尊敬。

一年一项目 以项目牵引科技工作

翻开这13年的工作,两个字夺人眼球——项目。

翻开他的科研成果,让人惊叹连连:黄岩区富山乡高山茭白田彩鲤高产养殖技术及绿色高效彩鲤养殖新模式的开发应用;高山锦鲤精深加工的开发应用;深水网箱养殖高山锦鲤的开发应用;网箱养殖高山锦鲤旅游化开发应用;贫困山区网箱养殖旅游化开发;高海拔山区网箱养殖淡水鲈鱼的技术推广;高山锦鲤稻田高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高山锦鲤稻田抗灾害高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高山锦鲤稻田防灾技术及提高养殖产量的推广应用;彩色稻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围塘中放养与网箱相结合养殖高山锦鲤、鳙鱼、鲫鱼等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塘或水库中网箱养殖高山锦鲤、鳙鱼、鲫鱼技术的推广应用;高山锦鲤、泥鳅在高海拔山区围塘与日本水稻种养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厚厚的一叠材料,妥妥的一枚科研学霸,郭建平就是以一年一个新项目的方式进行着他的科技扶贫。

在项目进行中,他带领农户和农技员去实地考察,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他对产品进行试销和信息反馈,设计制作产品的内外包装,使富山的农渔产品逐步形成品牌系列;他为农民提供良种,开展水上网箱钓鱼等活动,把当地的好山好水和旅游结合起来;他实施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使贫困山区农民在种植稻谷及其他农作物的同时,稳定地额外增加一份养鱼的收入;他大力促进贫困山区鱼类养殖业的推广与发展,实现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效果……

期间,他还联系促进浙江海洋大学与黄岩科技局技术对接成功,比如,完成了泥鳅项目的签约合作。他同时还在学校完成一定量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带学生毕业设计、担任班主任等,并已授权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接地气的科研风范

刚到富山乡,人生地不熟,郭建平深入乡村熟悉情况,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几乎跑遍了富山乡各村,了解了富山乡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状况,对“三农”问题有了深刻的体会。他说:“两个月跑下来,深感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科技扶贫工作决策的英明,也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也正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郭建平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明确了自己科技扶贫工作该做些什么。

富山乡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台风时经常发生大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在田中试养的鱼种多次被大水冲走,给扶贫工作带来影响。郭建平所在的富山乡,上有富山水库,下有长潭水库,为了保护水库的饮用水源,乡里不能开展较大规模的畜牧业,更不能发展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扶贫工作的范围;富山乡为黄岩区偏远贫困乡镇,干部调动相对频繁,这对工作的连续性也会有所影响,只能多沟通多汇报加以克服……这些,在郭建平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和高情商的游刃有余中都不再是问题,甚至被一一化解。

于是,13年中,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激情满怀、大刀阔斧做出了被当地领导赞不绝口、让当地百姓笑容满面的成果。

而对郭建平来说,这一切还在进行中。他的规划还继续着:进一步发展富山乡的水库水塘养殖及水库水塘网箱养殖,包括农田配套养殖;进一步推广高品质日本品种稻米绿色种植;在富山乡开创互联网电商农产品销售工作……

13年的感触

在农村第一线做扶贫工作,要比在大学、研究所做科研工作复杂得多,毕竟农村第一线扶贫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要让农民增产又增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除了要有好的农业项目外,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科技特派员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打“太极拳”,是“四两拔千斤”的工作,是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工作,一个省级贫困乡,一个科技人员,仅有少量科技扶贫资金,却要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回顾13年的科技扶贫日子,郭建平感触万千,他强调做科技扶贫必须有一颗满腔热诚的心,一颗报国之心、为民之心、同情之心,才能扎实工作在扶贫第一线。郭建平还强调,科技特派员应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要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工作,要取得领导和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工作中也要讲究技巧,只有抓住龙头,才能带动全局。

由于郭建平还承担着学校的部分专业课程,因此时常往返于舟山和黄岩之间,“早上一般6点出发,到山上要三点多四点了,路上一共换五六趟车。”这样的折腾却并没有吓走郭建平。郭建平说:“一个产业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特派员项目的实施与努力,“能在富山乡形成主要以特派员项目为主体所推动发展的高山锦鲤养殖与高品质稻米生产的两大高效农业产业,并结合乡政府与各级政府所推动的其他农业与基础设施发展项目等,以进一步综合提高农民收入,使富山乡成为鱼米之乡。”

 

 

上一条:CZZC教授黄建钢:“开放”是浙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路径       下一条:刘佑民:三十余载辛勤耕耘 教书育人情怀依旧

关闭

     
热图推荐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