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主页

新区研究中心

 
 
 

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传承

2017-04-11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沈佳强 

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传承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他在去年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回应联组会委员建言时强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加把劲,筑牢文化自信”等等,都在彰显着党对于文化自信有着更新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目标和要求。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尤显重要。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文化传承的前提是文化自信,同时,两者的内涵又是一致的。

第一,坚信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骨气和底蕴。真诚地礼敬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文化深层次含义是以文化人,转化气质,即不断脱离低级趣味,凝练崇高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栋梁,实现两个百年梦,尤其是第二个百年梦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是国家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兴衰。而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对立德树人具有正向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直到现在还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的最积极表现。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对中华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等优秀成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践行“三严三实”正是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等修身文化传承和弘扬。修身是齐家之本,齐家是治国之基,国治是天下太平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前提。因此,加强“内功”训练,应是当前摆在高校育人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第二,坚信和传承革命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旧中国遭受帝国列强欺侮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领导人民坚决反抗压迫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具有时代先进性且充满自信的革命文化。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一批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不断开辟革命根据地,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逐渐形成了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难,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缔造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中国。这些精神继续发展进而诞生了更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号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更需要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勇立潮头。而能否通过高校的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通过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当代大学生自觉传承革命文化,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

第三,坚信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作为其目标的“四有”公民的培育,高等教育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未来。《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强。这都深刻表明了教育在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如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加大师资培训和学习力度,是当务之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必须“明道、信道”,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凝练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是当代大学和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所在。

第四,坚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支柱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取决于价值观的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领作用,进一步营造青年树立强烈认同感的文化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传承创新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而且要不断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努力培养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要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高校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追求真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其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其对文化多元的识别、鉴别能力和自主、自控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和增强文化自觉,从而形成文化自信。


上一条:网络名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海洋大学举行       下一条:水产学院传达学习夏宝龙书记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关闭

     
热图推荐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